济源民营经济不断赢得各方喝彩——2015年,民营经济对全市税收贡献率高达88.4%,远远高于全国的50%和全省的55%;3家企业入围201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榜企业数目名列省辖市第二名;4月30日,河南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2015年我省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12月29日,首次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召开的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将在济源举行……
“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复杂形势面前,济源民营经济亮点频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新常态下民营企业主动实施科技创新、积极转型升级,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济源市委书记宗长青肯定地说。
坚持创新道路
回想起上市那天的情景,河南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清记忆犹新。他说:“公司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主要归功于科技创新。比如我们新上马的废酸液综合利用项目,就是通过技改创新,将废酸液中的两种附属品深加工,研发出广泛用于化工行业的氯甲烷。仅此一项,每年能新增8000万元的销售额。”
“民营企业之所以能逆风飞扬,很大程度上源于科技创新为转型升级提供了内生动力。”省社会科学院一位长期关注济源民营经济发展的专家这样点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已成为济源民营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截至目前,济源市民营经济对全市的GDP贡献率已达69.5%,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达87.8%,就业贡献率高达95%。
打造创新载体
12月25日,在位于济源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国家煤矿用防爆电器检测中心,山西运城市一家矿用机电企业的负责人武思运正在等候自己产品的检测结果:“济源的矿用机电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国家把相关产品的检测中心放在这儿也是实至名归。”
这样的中心,在济源市不止一家。为了打造出更多科技创新载体,济源市大力推进民营经济与政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一大批集检测、试验、研发等于一体的创新平台落户济源。该市科技局局长李军华介绍,目前,全市已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院士工作站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省级博士后研发基地5家。其中,由民营企业和国家相关部委或院校合作共建的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等,已成为国内相关行业的权威。
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的科技创新载体,推动济源的民营企业在生物、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迅速崛起。在11月初省工商联发布的2015河南民营企业100强名单中,济源有5家民企登榜,入榜数量位居省辖市前列。“这些引领创新的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济源市3000余家民营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不断提升发展质量的有力推手。”济源市代市长张宇松说。
提升创新能力
一提起害虫,人们往往会避而远之。然而在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害虫却成为杀死另一种害虫的“生物武器”。该公司运用高科技手段在虫体内植入病毒,制成药剂后实施“以虫治虫”,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该公司不仅获得我国首个病毒原药登记证,建成了国内一流的昆虫病毒生物农药技术中心,而且已发展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昆虫病毒生物农药研发生产基地。
近年,济源民营企业家普遍将企业的创新能力上升到打造“百年企业”的战略高度,使得民营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民营经济总量快速提高,对全市的经济贡献率也在逐年攀升。济源市工商联主席卫祥玉说:“全市注册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有78家,民营企业注册资金180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市的近70%;为全市提供了95%的城镇就业岗位;今年1至10月,民营企业的出口总额占全市的54%,支撑起全市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