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市场里展示的智能机器人。 |
科技大市场里展示的3D打印技术。
纳米材料生产线一角。
|
|
太行山下的现代化新城济源,是18个省辖市里名副其实的“小兄弟”:偏居一隅,地域狭小,科研院所少;资源禀赋不高,区位优势不强,人才优势不彰……
但这些都没有成为济源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的羁绊。
近几年来,济源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相继引来45个国家暨省级实验室、科研中心、院士工作站、在此落地生根,先后培育出19家创新型企业在此携手成林。
小小的济源为何拥有这么大的能量?她实现科技创新“洼地”崛起的秘诀在哪里????7
□文/图本报记者王小萍成利军
这里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变革
太行山下的小城济源,一向是安静的。但最近却被创新企业搅动得热闹起来。
不久前,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在济源市正式揭牌。从这个中心孵化出的成果落地开花——应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纳米固化技术顺利经过国家实验室评价和土壤模拟试验,即将投入大田规模化实验;纳米铜线取得国内外多家客户的认可……
“纳米二氧化硅项目可用于油田开发各种助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新材料,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今年投产后预计要生产200吨。”5月21日,瞬峰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牛延辰一边忙碌,一边告诉记者。
不仅纳米科技,白云实业和兄弟陶瓷两家新科技企业的产品也名满国内。白云实业的“5000亿PIB/克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母药”获得我国首个病毒原药登记证,产品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居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兄弟材料生产的防弹陶瓷应用于反恐组织。
在济源,像这样在行业领先的创新型企业还有十几家。
“我感觉济源正在发生一场变革,未来十年在高端材料制造上济源将会爆发惊人的创新力。”5月21日,西安科技大市场副总经理安妮在集中看了济源的科技企业后感叹道。
小城济源为何科技创新如此强大
科技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几年前,济源市就结合已有的工业基础,确立了以科技创新调整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战略。
济源早早地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与当地的产业特点有关。当地传统六大产业大多是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是主要特征。这些企业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济源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创新才能站在产业链的前沿,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不仅会催生新的产业,同时能推动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和实体经济竞争力。”济源市副市长刘庆芳说,近年来,济源相继出台若干政策,对科技创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与个人进行重奖,还对该市虎岭、玉川、高新三个产业集聚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予以减征,企业内部设立研发中心的,研发费用加计抵扣所得税。
政策给力,带来科技创新遍地花开。虎岭经开区、玉川集聚区和高新开发区分别与北京化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大济源大科技园联合,成立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都正在成为济源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2015年,济源市的重工业比例由2010年91.5%降至81.7%。
加快科技向产业转化的速度是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
济源市不仅在发展科技创新上表现了自己的远见卓识,在实现科研成果尽快市场化上也早有筹划。
“一讲起科技、产业‘两张皮’问题,常常会把板子打到科研人员身上。事实上,加快科技向产业转化的速度,是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主管科技的刘庆芳在这个事情上很清醒。
早在几年前,济源市就与中西部最大的科技创新平台西安科技大市场紧密接触,在全省首开科技交易平台——济源科技大市场,集聚科技资源,打通了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济源科技大市场已经有中科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济源分中心等8家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已抢先入驻,还与中国技术交易所、西安科技大市场等国内发达地区的技术转移部门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数据链接,实现了资源共享。
“通过科技大市场在线研讨技术难题,与北京、西安的甚至国外的专家对谈,节省了我们大量的科研时间与经费。”5月26日,中原特钢工程师赵先生站在科技大市场门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有了科技市场,济源的各级研发中心都找到了进入市场的舟楫,研发与市场第一次双手紧握,全力走向产业道路。济源市20多家科技研发中心都在大市场实现了项目申报、技术交易、仪器共享、创业服务一条龙服务,从科研到市场,至此实现了成功而惊险的一跃。
从2015年3月开业的科技大市场,借助“互联网+”模式,打通线上线下集成服务,已实现技术交易合同金额1600万元。
坚持做下去就会有奇迹发生
“我们中心落户济源已经十三年了,十年才出产品,这两年产品才落地,十年后,才能形成产业。这就是科研固有的规律。”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治军感慨万端。
科技创新是一条艰辛的道路,从实验室到应用成果,再到工业化生产,每一步都需要无数人时间精力智慧之凝聚。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济源的主政者一届接着一届干,抓细抓常,久久为功。
张治军清楚地记得,当年河南大学这个纳米试验中心落户济源,市委市政府亲自协调批地,当时的市委领导甚至跑到科研人员的宿舍,和大家畅谈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看到试验室没有空调,这位领导第二天就悄悄让人装上了空调。工程师李小红爱人远在开封,孩子尚小,济源市政府多方协调,将他的爱人调到济源工作,孩子尽快入学。
“科研人员的事情就是济源市的事情,要让他们安心工作,专心工作。”市委书记宗长青上任伊始就这样叮嘱大家。
任何事情坚持做下来,就会有奇迹发生。济源对创新的热诚与投入吸引了国内众多科研单位与高校在此云集。
清华、同济、西交大、浙大等985院校,中科院系统、中钢研、铁科院等著名的科研院所,频频与济源合作。可以说,当地每一个创新企业背后都有行业国内顶尖专家的研发团队。目前,济源拥有国家级研发中心2个,创新平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市技术研究中心62家,市重点实验室13家,创新型科技团队18个。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济源为科技创新所做的努力,正在促使这个太行山下的小城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截至去年,济源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省第四位。实现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11604.5万元,居全省第九位。2015年.济源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89.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0%,位居全省前列。
编辑点评
任何事情坚持做下来,就会有奇迹发生。时任济源领导班子目光长远,提早谋划,确立以科技创新调整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此后历届主政者都能耐得住寂寞,坚持既定方针,不断完善创新政策,搭建创新平台,创设成果转化载体。数年间,各种创新要素持续集聚发力,为济源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济源市的创新实践,不仅符合本地的发展实际,也与不久前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纲要》精神高度契合,相信其经验也会给其他地市的改革发展带来启迪和借鉴。
原载于2016年6月1日《河南日报》